第114
张水成回忆片刻,摇了摇头:“我没听说过这样的律例,想来也是没有的,不然当初张成也不会陪着我们一起卖对联了,读书人行商贾之事最多就是被人笑话自降身份,还没听说过商人后代不能科考的。”
“那就好办了,二姐夫……你何不试试入股分红?”
“入股分红?”张水生,柳二娘子包括绣娘都异口同声地问道。
这个词对于他们三人而言,太过新鲜。
吴蔚点了点头,答道:“想要完成积累,无非就是开源节流,节流不用说了,二姐和二姐夫都是勤俭之人,最主要的还是开源!只要每年的进项比支出的银子多,就会形成积累,二姐才刚有身孕,待到孩子四岁以后再开蒙即可,这四年你们要争取让自己手里的银子稳中有升,随着孩子一年年长大,慢慢积累,完全能供出一个读书人。这一百两银子,我们做一个拆分。拿出二十两银子应急,剩下的再分成两部分,四十两银子用来买地雇佃农,剩下的四十两用来投资,物色一些牢靠的铺子,拿银子给他们扩大经营,银子不用他们还,隻约定好每年年底拿分红,若是店铺倒闭,要按照比例把银子折回来。此事必须要经过官府,签订文书。即便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店铺也不要紧,可以先到市集上物色地段不错的店铺,买下来再租赁出去,每年拿些租金。平时田地里的收成,留够自家的口粮,折算出税费后,剩下的都拿到米庄去卖了换成银子,不求多……第一年扣除成本能有五两的进项就好,之后每年比上一年多赚个两,等孩子长到上书院的年纪,家里要是每年能有五十两的进项,就完全能做到收支平衡,不会坐吃山空。”
张水生思索片刻,眼中划过一丝精光,他好奇又不解地看着吴蔚,说道:“妹子,这些生财的法子你是怎么想到的呢?”
吴蔚闻言只是笑笑,感慨地回道:“这哪里是什么复杂的办法,只不过是一般人家就算是想到了也没有能力去实现的路子罢了。”
对此吴蔚深有感触,在这个小农经济的时代,绝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来源都在土里,农作物的价格低廉,光靠一双手根本不可能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,自己和绣娘就曾过过好长一段时间担惊受怕的日子,那个时候她们的小家丝毫不具备抵抗意外的能力,再怎么努力也只是在温饱上打转,治个痛经都是奢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