糯米粉加水调成糊,加入油蒸一刻钟,红豆煮熟去皮压泥做成红豆沙,口味不必太甜,黄豆面在锅中炒制几十下,出香味后起锅放凉铺平放在案板上,将糯米团、红豆沙铺上后卷起来切断。
口感黏糯,香软可口。
因为原材料多,干脆还做了糖不甩给家里女人孩子们吃。
糖不甩的材料也不难得,倒是其中关于这个食物的一些小故事格外有趣。
据说这是粤广一代某些地方的相看习俗。
若是满意后生,再来家时,会做一份糖不甩,代表这个亲事得到了女方家里的认可,这个婚事甩不掉了。
若是不满意,不适合,那就做鸡蛋水腐竹糖水,代表散了。
也有说是八仙之一炼丹的一种妙方的。
“所有菜都有典故吗?”
沈常念摇摇头:“有些有,比如饺子,说是一位医术圣人,心怀天下黎明,不忍看到百姓冬日被冻伤了耳朵,便用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,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,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,再下锅,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。
面皮包好后,样子象耳朵,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,所以张圣人给它取名叫娇耳,又因为圣人亡故的日子是冬至,便有了这么个冬至吃饺子的习俗。”
有些地方的人,也非常讲究原汤化原食这个规矩。
爹,以后我埋你
演变至今,饺子要是馅料随意搭配,轻松能搭出上百种。
虽然经过南北差异和时代变迁,有人带汤吃,有人陪汤吃,有人捞出来干吃,但全应朝,没有人不知道饺子的存在。
出名的食物大多有两三个来源,典故,或者被名人吃过,广而传之,也有一些只在地区里流行的。
他师傅从京城带来的一些杂书食谈里就有的。
几个孩子听得一愣一愣的,纷纷点头,甜水和沈诗雨还找了沈常念要这种书看。
沈常念借给了她们,也和封霆一块去了书店,买了不少杂谈和周游文集,甚至是不带某种色彩的话本子回家,谁想看,自己取用。
世面这种东西,并不局限于万里路,有人用万里路的经验,万里路一般的思想勾勒在纸上,阅读便能汲取,何乐不为呢。
这让封母认字的积极性都提高了不少,有时候还去找自己儿子儿媳妇补习。
沈常念这日买书,听着巷子口有动静,他远远看着,是一个孩子被拳打脚踢,他反抗,却被几根棍子密不透风的打着,根本没办法打的过。
沈常念本想一走了之,却看到了那孩子,就是那个浑身泥巴的小泥猴。
这。
他拦了个捕快,捕快给面子,这就结队去呵斥了一下,那小泥猴呲溜一下跑了,追都追不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