吾爱中文
吾爱中文 > 大国崛起1980 > 第73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73节

 

好在1981年,大家还都不是很富裕,能够买电视的人还是少数。许如意跟张维要了不少票,县里也帮忙从其他供销社商店调来了货品,等到了腊月二十五,马上要过年了,终于到货了。

到货那天,直接分了两批,一批送到了锅炉厂,一批送到了木艺厂。

这天是周末,保卫科的小黄直接跑到了家属区,也顾不上敲谁家的门了,在大街上就吆喝了一声:“电视机到喽!”

这一声仿佛是点开了暂停键,打破了冬日里街道的平静,家家户户的大门霎时间就被腿脚最快的孩子们打开了,顿时,整个街道热闹起来。

“电视机来了!赶快走!”

“妈你快点啊,别去晚了。”

“爸,我先去了,我等不及了。”

许如意家里,这会儿可算是一年中,最舒服的时候了。

他们家秋天的时候,许为民就趁着天气好,找人修葺了屋顶和外墙,还把屋子里粉刷了一下——虽然明年燎原厂的家属楼就要开建,到时候肯定会搬到新房子去的。

但许家三姐弟一致认为,即便有新房子,这里也是他们永远的家。他们在这里出生长大,送走了父母,相互扶持,走到了现在,怎么可能舍弃呢。

所以,今年冬天的许家格外的舒适。

里屋里,顶棚已经换成了新的,雪白的墙壁上贴了他们的合照,旁边放着个新打的大长桌,足足有两米长,这是他们姐弟三人的新书桌。

他们不但每个人都有了足够的位置,还有了自己的小台灯,靠东墙还放了个挺大的书柜,上面已经摆放的满满当当。

除此之外,还添了一个漂亮的大衣柜,里面放满了许吉祥买来的衣服,当然不止她一个人的,哥哥的有,姐姐的更多,原先没有的全补上。

而现在,因为到了冬天,碳炉烧了起来,上面放着茶缸子,里面加了点红枣和红茶,咕嘟咕嘟的冒着热气,旁边放着生栗子,提前拿着刀子开过口,这会儿已经炸开了皮,暖甜的味道散发出来,慢慢地传遍了全屋,仿佛许家都生活在暖甜之中。

看会书,喝口枣茶,吃个面甜的热栗子,别提多惬意了。

用许吉祥的话说:“比平时看书还有效率呢。”

外面一喊,许吉祥就跳了起来,催着许为民,“来了来了,赶紧去。”

许为民忙不迭穿上了他的新棉鞋,跟着许吉祥就跑了出去,许如意则没动——她要是去了,肯定第一个得让着她,没必要。

她美美地倒了一杯枣茶,接着写她这次对东阳厂设备升级的经验,前几天,《机床》杂志的编辑彩霞联系上了她,认为她这半年的稿子质量非常好,问她愿不愿意接受约稿。

许如意问了问后就应了,彩霞就问她到底是从事什么岗位,许如意这才讲了自己的职位,当然顺便也讲了她是东阳厂设备升级改造工作组副组长的事儿。

没想到彩霞一听这事儿就兴奋起来:“你能不能写写这次的经历?全国想要设计改造的厂子可不少,你们的思路和价格值得借鉴!”

许如意本就是要打造机床技术服务厂,立刻就应了。

现在正在整理思路,正想着,就听见外面有敲门的声音,许如意还以为是许吉祥他们回来了,大声问了一句:“怎么这么快?”

就听见外面的人笑着说:“是我,姜红!”

许如意连忙起身,出去开门,发现姜红背着个包,居然在年根里出现在她家大门口了,她连忙迎了进来:“你怎么来了?”

“还不是你!”姜红忍不住说,“本来明天稿子就付印了,你昨天打电话却告诉我们,你们厂里要了一共七百多台电视机?都最后一期连载报道了,那我不得把这个报道一下。”

这个数字是加上红星厂的,红星厂那边人多,所以要的也多。

许如意笑着说:“那你来的正好,走吧,正发电视呢!”

一听这个,姜红立刻来了精神,将背包放下,拿出了照相机,就跟着许如意来到了原先的燎原厂,现在的一分厂。

这会儿,运送电视的卡车已经停在了工厂的院子里,车棚打开,里面放着的都是一台台的电视机。

供销社商店的服务员和李远征,正在核对数量,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正在维持秩序,而燎原厂的职工,排着长长长长的队伍,穿着过年的新衣,说说笑笑地等待着他们的电视机。

这一幕被姜红拍成了照片,连夜带回了京市,发在了年前最后一期锅炉报上,成为了当期的封面。

而这一期的题目则是:《再见,1980年的燎原厂》

此时,锅炉报已经对燎原厂进行了四期的报道,从第一期开始,每一篇都得到了巨大的关注与热烈的讨论。

许多人从对燎原厂觉得厌恶,到对燎原厂感到好奇,再到成为燎原厂的精神股东,热烈期盼着他们的成功。

在这四个月中,就连锅炉报的销量,也从原本的45万骤升到了65万,可见带动之大。

所以,即便已经临近了年根,不少人也是第一时间拿到了锅炉报。当看到这个封面和题目的时候,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提起心来:怎么就再见了呢。

然后,他们当然看到了许如意带领工作组完满的完成了东阳厂的改造任务,也看到了无论是木艺厂还是手推车厂,都被追定了订单。还看到了锅炉厂的新锅炉已经申请到了许可证,定出去不少台。

当然,更是瞧见了这次燎原总厂购买电视机的始末:原来燎原厂的婴儿推车都要上国家电视台打广告了,怪不得燎原厂都买电视,自己家的广告必须看!

但转念一想:吆喝,燎原厂都已经可以人人买电视了,这一切发生的可真快啊。

京城锅炉厂的江波,即便是要放假了,还是早早来的厂里的阅览室,查看最新期的锅炉报,跟他一样的,还有他的看报搭子廖远志——他俩从抢报纸到如今,已经非常和谐,看完了还能一起聊聊天。

这会儿,江波看到一半,忍不住叹一句:“燎原厂真是火箭速度,老廖,咱们按理说在京市,客观条件比燎原厂好多了,却不如人家思想先进,动作迅速,咱们也得抓把劲儿了。”

廖远志点头:“可不是,但是真好啊,从去年三月份看着他们那期告状信生气厌恶,到现在对他们敬佩喜欢,真是两个极端。可我觉得,我不是这样极端的人,是燎原厂做到了我们从未想过的事情。”

“我觉得,他们的经历可能不能代表着我们夏国,可他们的速度,应该就是我们夏国的速度。”

但江波很可惜:“只可惜以后不可能每期都追了。”

在这篇文章的结尾,作者兼编辑姜红这样写道:“寥寥数月,我们和燎原厂从陌生人变成了老朋友,我们看着它技术革新摆脱恶名,也看着它屡出奇招,秋交会扬名,燎原厂已经走出了它的新时代,我想,我们也该说再见了。”

“这是我们深思熟虑的决定,其实在连载开始前,作为前去采访的编辑,我并没有过在报纸上连载纪实的想法,是燎原厂厂长许如意说的一番话打动了我和编辑部。

她说:你要不要记录一台锅炉没做好,需要多大的代价才能翻身?以此告诫我们的从业者,为了赚钱不顾能力,匆忙上马的后果,给行业敲一个警钟。”

“现在我能肯定得说,她做到了。燎原厂告诉所有人,只有解决质量问题,企业才能真正发展,只有敢于创新敢于拼搏,企业才能越做越好。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